《计算机与人类行为》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看似无害的“低头族”行为(忽略他人而查看手机)可能会产生令人惊讶的社会后果。研究人员发现,低头族会让人对他人意图感到不确定,导致他们认为低头族不像人类,甚至会以更强烈的攻击性做出回应。这些发现揭示了数字干扰如何侵蚀基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他人以及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低头族是“phone”和“snubbing”的混合词,指的是在社交场合忽视他人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智能手机上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当今的数字互联世界中很常见,会悄悄地降低面对面交流的质量,因为它通常会向被忽视的人传递出不感兴趣或不参与的信号。在恋爱关系中,比如情侣、父母与子女,甚至是同事之间的关系中,低头族的行为已被证明会产生被忽视的感觉和较低的满意度。尽管
这项新研究旨在探索低头族行为是否会导致人们将他人非人化,即认为他们不像人类,更像是物品。研究人员特别感兴趣的是,低头族行为是否会产生“主观不确定性”,即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或难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低头族行为让人不确定他人的意图,因此可能会促使人们认为低头族缺乏温暖、个性或真诚——这些特质通常与人性有关。
研究人员开展了四项研究来检验低头族行为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第一项研究旨在确定低头族是否与现实社会背景下的非人性化有关。研究人员研究了中国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的数据,收集了 200 名活跃用户的 69,399 条帖子的海量数据集。参与者首先完成一项调查,使用感知低头族量表来衡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低头族”的频率。之后,参与者提供他们的微博用户名,让研究人员可以访问他们的帖子。
研究人员使用《心灵感知词典》中文版分析了这些帖子,该词典包含表示人类特质(如情感和能动性)的词语。他们比较了低头族分数高和低的参与者帖子中心灵感知词语(表达温暖、个性或情感的词语)的比例。这些词语使用率较低表明倾向于将他人视为更像物体或更不像人类。研究人员分析研究人员使用《心灵感知词典》中文版对帖子进行了分析,该词典包含表示人类特质(如情感和能动性)的词语。研究人员比较了低头族分数高和低的参与者帖子中心灵感知词语(传达温暖、个性或情感的词语)的比例。这些词语使用率较低表明倾向于将他人视为更像物体或更不像人类。
研究结果显示,经常遭遇低头族行为的人倾向于使用较少的词汇来表达人性,这表明他们更多地认为别人不那么人性化。这项初步研究表明,低头族行为与现实环境中的非人性化语言相关,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研究 1 的发现,研究 2 旨在验证经常遭遇低头族攻击的人是否会感到主观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导致他们将他人非人化。研究人员招募了 305 名参与者进行在线调查。参与者完成了一份问卷,评估他们日常的低头族攻击经历、主观不确定性、非人化倾向和被非人化的感觉(元非人化)。
分析显示,那些更经常感到自己被低头族攻击的人报告的主观不确定性水平更高,因此更有可能将他人非人化。重要的是,主观不确定性被认为是低头族攻击和非人化之间联系的重要中介因素,而元非人化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经历过低头族攻击的人对他人的内部状态感到不确定,导致他们将他人非人化,而不是将自己感到非人化作为解释。
在研究 1 和研究 2 中建立了低头族、主观不确定性和非人性化之间的相关性后,研究 3 旨在通过实验设计来测试因果关系。参与者(共 198 名)被随机分配到两种情况之一:“低头族”情况或“非低头族”情况。在低头族条件下,参与者被要求回忆最近的一次谈话,其中对方不断查看他们的智能手机。在非低头族条件下,参与者回忆一次谈话,其中对方全神贯注地倾听。
回忆起这次互动后,参与者使用与研究 2 中相同的量表报告了他们对低头族行为、主观不确定性和非人性化程度的感知。研究人员还测量了回忆低头族行为的经历是否会加剧参与者的负面情绪,在分析中对这些情绪进行了控制,以确保对非人性化的影响不仅仅是由于心情不好造成的。
结果显示,与非低头族群体相比,低头族群体的参与者报告的主观不确定性和非人性化程度明显更高。这证明低头族群体会导致对他人想法和感受的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导致非人性化认知。
最后一项研究(包括 212 名参与者)旨在复制研究 1-3 的结果,并探索低头族引起的非人化后果:攻击性行为增加。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视频片段,参与者观看了两个人之间的 3D 动画对话。
根据指定条件,视频中的对话者要么低头族(不停地查看手机),要么全神贯注地听对方说话。这种受控的视觉设置有助于确保参与者之间的一致性,并紧密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低头族体验。
观看视频后,参与者评估了他们的主观不确定性、非人化和感知到的低头族程度。为了测量攻击性,研究人员使用了“巫毒娃娃任务”,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心理学测量方法,参与者会得到一个代表对话伙伴的巫毒娃娃,并被要求在其中插入任意数量的针。
与非低头族相比,低头族的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的主观不确定性和非人性化。重要的是,他们还表现出明显更具攻击性的行为,表现为在巫毒娃娃上插入更多针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低头族不仅会培养非人性化的看法,还会培养敌意反应,凸显了在谈话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手机使用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
研究人员总结道:“低头族是一种因不当使用移动设备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影响。”“然而,它如何影响人际感知和行为仍未得到充分探索。在四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低头族感知会滋生非人性化,主观不确定性(但不是元非人性化)是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此外,低头族感知导致的非人性化会进一步导致攻击性行为。”
“我们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有关低头族行为后果的认识,并强调了减少此类行为的重要性,以尽量减少它可能给人际交往带来的潜在不利后果。”
尽管研究结果可靠,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这项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参与者,因此结果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异。此外,虽然研究人员使用社交媒体数据、调查和受控模拟来评估对低头族的反应,但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可能会引发不同的反应。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性格特征或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对低头族的反应,以及在亲密关系和随意社交环境中对低头族行为的解读有何不同。
这项研究的作者是尹立鹏、冯嘉明、侯文静、王鹏程和尹玉龙,题为《智能手机开启,人性消失:低头族通过主观性不确定性滋生非人性化》。